
[图、文 / euyoung]
一、intro
Sony的a7系列,2013年发表之时在微型单眼的市场投下了一枚震撼弹,经过了一年多,a7也正式发布了新的a7 II,比较特别的是a7 II并非是用来取代a7,而是在整个a7家族里面与其他机种共同攻下不同的市场级距,现在,我们就来介绍这台相机吧!

就外型来说,a7 II与a7有些许的不同,他的军舰部位置稍微低一些,涂装上也改以磨砂颗粒状的方式,不过更让人讚赏的,是握把形状的改变。a7 II的握把更佳人体工学,也比较深一点,握持感大大提升,若是要使用比较大的镜头或者转接原本A接环的镜头,握持的配重感觉也更好一些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按钮的配置,像是快门钮位置的改变,稍微往前移动的配置,搭配握把的形状,在长时间拍摄的状况下,也能减轻一些负担;此外,机顶也新增 Fn按钮,并且拥有分隔的沟槽避免误触,这确实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设计。

a7 II的感光元件仍旧使用2430万的全片幅感光元件,ISO的範围由ISO100-25600,并且最低可扩展至ISO50。虽说是相同的感光元件,但是 新的影像处理技术,在细节上也更佳,因此高ISO的部分也比a7的画质提升。
而a7 II其实最引人注意的,就是搭载了五轴防手振,实际使用这段时间以来,也着实感受到了机身内建防手震的便利性,我们也可以在稍后的文章看看防手震的效果。 但或许是防手震机制的原因,
a7 II的机身重量比起a7重了约120公克,不过因为改变的人体工学设计,这部分的重量增加对于实际稍长时间的拍摄并没有影响太大。

整体而言,a7 II在外观、操作、性能上的改变在使用上的感觉,都可以感受到进步,也确实让拍摄时的许多拍摄流程上提升,初步的印象相当不错。现在也跟着下面的图文来看 看更多a7 II的外观细节吧!


a7 II的前后滚轮也由金属状改为一般单眼相机常用的橡胶滚轮,阻尼比较低,也更容易快速调整选项。由上左图也可以看到,快门钮的位置有稍稍往下的人 体工学,更好按压。

a7 II在机顶上多了一颗Custom按钮,也贴心的在上面做了突起分隔线,用来避免误触的辨识。

整体而言a7 II的机身背部配置差异不大,但是按钮分配位置略有改变,使用的体验改变是正向的观感。

记忆卡依旧支援MS PRO Duo与SDHC/SDXC,但卡舱稍微变小,感觉上也更扎实。

侧边的接口舱盖由硬式的上盖改微软式的橡胶盖。

实际上的握持感觉如照片所示。只要握上相机,手指几乎都能直觉的按压上相对应的按钮,我个人觉得拍摄的人体操作工学非常优异。

a7 II依旧採用2430万的全片幅感光元件,但这个空间里面又搭载了五轴防手振,重量跟体积仍旧控制在相当不错的水準。
二、a7 II与前代a7的外观比对
刚刚在文章内稍微提了一下a7 II设计的一些改变,在使用上的观感都是相当正面的,我们这次也找来前一代的a7s,就直接用图文来说明 吧!
注1:a7/a7r/a7s,在外观上与按钮配置上没有差异。
注2:此台a7s有贴上保护荔枝蒙皮,所以蒙皮部分与原始出厂略有不同

从机顶来看,a7 II的按钮安排感觉比较有余裕,儘管又多了一颗C2按钮,但整体的空间并没有因此缩窄,主要还是因为快门钮的位置往握把位置挪的缘故。左:a7 II、右:a7s

这张图除了可以看出a7 II不仅拥有比较好握持,比较深的握把以外,在背后靠近录影钮的地方也有突起,方便大拇指的放置。左:a7 II、右:a7s

此外,a7s的前后都是金属的宽大滚轮,虽然较有质感,但较重的阻尼跟段数,也比a7 II的橡胶滚轮调整来的慢些。左:a7 II、右:a7s

接口盖子也略有修改,a7 II改为软橡胶。左:a7 II、右:a7s

记忆卡的部分,a7 II的舱口比较小一些,在开阖的紧密度感觉也好一些。左:a7s、右:a7 II
三、关于电子性能:速度、防手震与ISO
a7 II这次的诞生,除了在一些外观跟操作上的改变以外,在性能上也有所改变,除了原本a7就拥有的混合式对焦以外,这次在对焦速度的演算法上也有改善,针对追焦的方式有更好的演算与追蹤。
我自己长期使用a7系列,就对焦速度来说,我个人认为a7s是最均衡的,亮处有一定水準而暗部则是所有a7家族中最优异的。而a7 II的速度,几乎已经可以追的上a7s,比起上一代的a7/a7r来说,有相当大的跃进。
这次,我们也利用了原厂的LE-EA4来进行测试,搭配了A接环的70-200mm F2.8 G,诚如上面文章所提到的,a7 II本身的握把与一些外观配置上的改变,搭配这样的大镜头拍摄上都有很大的帮助。



这回也利用了LE-EA4来进行拍摄,针对A接环的镜头,a7 II的对焦与拍摄都相当流畅。
而防手震部分,可说是a7 II最让人好奇也最吸引人的功能,只要有距离回传的镜头,在a7 II本身都可以得到五轴的防手震效果。

若是手动镜头,也可以直接在防手震的选单里面选择使用的焦距,完成诸多老镜迷在机身使用防手震的心愿。




机身防手震不仅可以选择开启关闭,也能够手动指定使用的焦距,可从8mm来到1000mm的补正
关于防手震的作用原理,我们也透过原厂的一些资料图来说明。

若是原本FE镜头上有OSS防手振机制的话,镜头则是处理Pitch & Yaw两轴的防手振,而机身则以镜头没有的另外三轴防手振辅助

而若是FE的定焦镜头或者是A接环镜头转接,没有防手振的镜头,则直接由机身来负责五轴的防手振处理。除此之外,手动镜头也可以支援呢!

五轴的防手振到底是哪五轴呢?分别是一般的位移Pitch & Yaw、垂直与水平方向、还有旋转的部份
那幺大家最关心的防手震实测呢?我们利用70-200mm F2.8 G,使用最望远端200mm的拍摄来测试防手震,实际反覆测试了几次,大致上在1/6s秒都还能够稳定拍摄。
除了望远端的拍摄以外,平时使用一般的FE镜头,在比较昏暗的室内也能感受到防手震带来的辅助效果。
我自己也额外转接了一些Leica老镜,实在不得不说,这样的防手震机制搭配a7系列本身镜后距离短与135片幅的特性,实在是老镜迷的一大福音。

1/200s@F2.8

1/100s@F4.5

1/50s@F6.3

1/25s@F9.0

1/13s@F13

1/6s@F18

1/3s@F25:直到低于安全快门1/200s 六级的1/3秒,拍摄才有晃动


此外,这回a7 II也拥有a7s才有的相片设定档,在录製影片可以获得宽容度更高的档案,利于后面调整。而a7 II也支援了新的XAVC S档案格式
最后,我们来看看a7 II的ISO表现,这回除了本身的各ISO以外,我们也加入了目前a7家族ISO品质最好的a7s来进行比对。
不管是实际的拍摄或者是下面的ISO比对来看,a7 II本身的ISO处理能力都比上一代机种a7来的好,甚至有逼近a7s的表现。
大致上相当不错的高ISO到ISO6400都还算乾净,ISO12800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抹除跟杂点


ISO100,左A7 II、右A7s


ISO200,左A7 II、右A7s


ISO400,左A7 II、右A7s


ISO800,左A7 II、右A7s


ISO1600,左A7 II、右A7s


ISO3200,左A7 II、右A7s


ISO6400,左A7 II、右A7s


ISO12800,左A7 II、右A7s


ISO25600,左A7 II、右A7s
由于a7 II最高的ISO数值来到ISO 25600,因此以下列出a7s从ISO51200~ ISO409600做参考。


A7s,左:ISO51200、右:ISO102400


A7s,左:ISO204800、右:ISO409600
四、实拍与结语
自2013年10月发表以来,Sony a7也逐渐累积起了一系列的家族,从入门经济实惠的a7开始、强调高解像力的a7r,尔后有多了个4K录影与强调高感光度画质的a7s,整体下来每台机器 恰如其分的切入市场上的每一个需求。

而这回的a7 II,并非以一个a7后继者与取代者的角色切入,相对了,我个人倒认为是以一个在入门全片幅微型单眼以外,额外提供一个更进阶的角色。
并非每个人都需要a7r的高画素,但是a7 II所拥有的:速度、手感、画质的微调与防手震。这四样的搭配称起了a7所不足,却又被摄影爱好者需求的摄影元素。
对许多人来说,像a7系列这样的机种轻便固然是一大考量,但是性能与摄影相关的乐趣也是必须的,这恰好是这次a7 II带给业余摄影爱好者最好的一面。
抛开庞大的全片幅数位单眼,却仍旧拥有操作乐趣,更加入了防手震,这样的a7 II,确实是相当具魅力的。
Sony a7 II重点规格
□ 2430万画素135全片幅感光元件
□ Exmor CMOS
□ ISO100-25600,可扩展至ISO50
□ 连拍张数5fps
□ 机身五轴防手振
□ 3吋 122.5 万像素萤幕可翻转液晶萤幕,向上107度,向下41度
□ 235万像素电子观景窗
□ 动态录影1920x1080@60fps、XAVC S、AVCHD、 MP4格式
□ 1920x1080@60fps,H.264/MPEG-4编码
□ Wifi无限连接,支援NFC
□ 电池 NP-FW50
□ 机身重量含电池、记忆卡599g
□ 机身尺寸:126.9 x 95.7 x 59.7mm
□ 预售价格:205000日币约台币53900元

1/320s、F2、ISO100、信乃达35mm F2

1/60s、F2.8、ISO4000、FE 35mm F2.8

1/500s、F4.0、ISO100、FE 24-70mm F4

1/200s、F2.8、ISO400、70-200mm F2.8 G

1/640s、F8.0、ISO100、FE 35mm F2.8

1/250s、F2.8、ISO500、70-200mm F2.8 G

1/250s、F4.0、ISO100、70-200mm F2.8 G

1/250s、F2.8、ISO320、70-200mm F2.8 G

1/250s、F2.8、ISO800、70-200mm F2.8 G

1/250s、F4.0、ISO125、70-200mm F2.8 G

1/100s、F8.0、ISO100、FE 24-70mm F4

1/250s、F4.0、ISO800、70-200mm F2.8 G

1/125s、F8.0、ISO100、FE 24-70mm F4

1/160s、F5.0、ISO100、70-200mm F2.8 G

1/80s、F3.5、ISO100、70-200mm F2.8 G

1/250s、F2.8、ISO100、70-200mm F2.8 G

1/160s、F4.0、ISO100、70-200mm F2.8 G
以上资讯转载自DCView